中卫市第三中学

减负增效教研活动

从“倾听”到“表达”

发布时间:2023-04-04 09:42 栏目:教研活动 发布单位:中卫市第三中学 点击量:738 【公开】

         所谓教学改革,本质是要解决“倾听”与“表达”的效益问题,是要研究讲得多一点效益好,还是讲得少一点效益好的问题。说到底是要寻找倾听与表达之间最佳切换路径。从历次教学改革效果来看始终没有抓住本质问题,没有解决实质问题。每次教学改革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,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。为什么呢?每次改革是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,难以维系,更难持续。

        大道一定是至简的。课改为什么改了多轮还是会回到“听(倾听)一一讲(表达)”的模式上去呢?因为这种模式“至简”,非常便于操作。如果一种模式太复杂就会没有生命力,会被淘汰。

        自古以来,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倾听,但检验学习成效的方式却是表达。这中间有一个信息输入和信息贮存加工到有效输出的问题。教学改革不论怎么改,都绕不开这个问题。

        从历史上看,我国的教学可分为三大段。第一段为孔子创办教育至隨。这一段教学就是“听与讲”,是以老师讲(表达)学生听(倾听)为主的灌输。这段教学的效果不需要考试来检验。因为,做官是世袭的或举荐的,与学习好坏没有关系。所以,这种至简的教学模式没人觉得有问题,先生讲的能听多少是多少,反正与就业没关系。孔子有门徒三千,优秀者才七十二人,真正听懂孔子思想的也不过三四个。为什么?因为从倾听到表达的信息流失率是95%,这是研究证明了的结论。

       第二段是从隨唐到民国。在这段时间里“听与讲”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寒门子弟可以入士,学习的目的与就业直接挂钩,也就是要考试(书面表达),“学而优”才能为“士”。但那时候,许多穷人是“听”不起的,学习只能靠自己来苦读,于是出现了凿壁借光,囊萤映雪,头悬梁锥刺股等自主学习的典型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,因为之前几千年的中国教育是以私熟为主体的,是有钱人的事,绝大数寒门是请不起先生的,因而“听与讲”这种学习方式并不能普及,只有从表达到表达的自主学习方式,才是寒门子弟的首选学习方式。所以,自隨唐出现科举考试制度以来,以无声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就成了主流。于是就有了“师傅引进门(识字),修行靠个人(自学)”的说法。     

        第三段就是建国至今的教育,主要特征是普及。不论男女接受教育成为义务,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,教育效果与就业挂钩,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。这种压力不再是学生个人的事,而成为学生、家长、老师、学校和社会的事。这就把原本简单的教育问题严重复杂化,就像蜗牛身上的壳越背越重,所以要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,但越改越复杂。而隨唐以来用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却始终没有改变。既然检验学习的方式不变,哪就必须改变学习方式,寻找学习主体的学习原动力和学习的自觉性。必须解决倾听到表达之间的信息流失问题,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大自主学习的比重,培养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。否则,怎么改都是白折腾,难持久。

        自主学习是一个把知识的“输入→加工→输出”自觉融合在一起的过程,直接由表达到表达,减少了由倾听到表达的信息流失,这就好比厂家直销,从生产直接到销售,减去了中间商,直接提高了产品效益。自主学习只所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,是因为将知识输入、加工、输出无缝衔接,即知识输入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为了输出(表达),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,就是为了“金榜题名”。学习的主体是应试者而非老师,这样就解决了学习原动力问题。

       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有明确的目标,目标要来自于问题,问题来自于老师。这样,老师的作用不再是表达(讲),而是提出目标,化解问题,变表达为倾听,知道学生在哪里,到了哪里,困难在哪里。教学中,如果解决了信息流失问题就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。这就必须改变“讲(老师表达)→听(学生倾听)→考(学生表达)”的学习结构为“自主学习(学生输入加工输出融合)→考(学生表达)”学习结构,就可以大大减少信息流失,很好地解决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问题。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 2020 nxeduyun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宁ICP备16000125号   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   宁ICP备16000125号
版权所有: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    技术支持: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:0951-5559291   0951-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
学校地址: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卫直属文昌南街095     联系邮箱:312638441@qq.com